《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尚宇)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09-07 点击数:

“从师范学校毕业到如今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中的语录。

关于吴非先生的书,之前读了他的《致青年教师》和《不跪着教书》,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这本书,甚是欣喜。

翻开书我发现:退休后的他并非真的闲在家里,而是一直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他是一位爱读书、有思想、懂人情、有胆识的教育者。

吴非先生羡慕现在的教师赶上了读书的好时代,“文革”中,为了借一本书,他往往要走上几十里路,当年独自在油灯下如饥似渴读书的幸福感至今难忘。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是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环境如何,一个人都能营造起个人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这些,需要老师们有明智的选择。

谈到如今很多教师不读书的现状,吴非先生说,“教师不读书的状态不改变,教育没有希望;教师缺乏阅读习惯,从本质上讲也就没有了‘教’的资格。学生跟从不读书的老师,能学到什么呢?”有位老教师曾说:“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大部分老师将不知道怎么上课。”如果没有“应试”压制学生,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将会“露馅”。

吴非先生认为,有阅读习惯的教师,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教师能否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作为职业需求,能否正确判断学科教学价值,能否正确估价个人专业水准,都会影响他的学习观。

只有爱读书,才会爱思考,从而有自己的思想!这一点深深启发了我。

合格教师首先应该是思想者。要正确看待教育职业,维护教育的纯洁与神圣,保持做教师的职业尊严。既然是“师”,就得独立思考,在当下,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当教师的心中有“人”,并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时,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会是生命的脉动。吴非先生认为,好老师就像一盏灯,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应该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课堂上并不是单纯的将课本教给学生,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违背”现状。每一节课都和学生的未来有关。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者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地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吴非认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楚。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对于生命都很重要。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吴非喜欢课堂,他认为上课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室里有几十个人,他们在观察老师,教师也在观察他们;这些人对老师有许多期待,各种各样的,大到人生梦想,小到眼前的快乐,而你尽可能地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你不但要让他们了解某些方面的事物,要让他们思想,成为人,还要让他们每节课都能轻松愉快。

我们要像吴非老师那样重视每一节课,并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他认为,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退休后的他每天都写点东西,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这些思考如今已收录成书,吴非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考,心中要有学生,要警惕课堂上的种种反教育行为,不要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这种每天写笔记的习惯非常好,我也要坚持下来,边做边想,边想边记,边记边改,使自己少走弯路,不断进步!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