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学习之所思所想所悟——肖金石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12月2日下午,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美丽的城市——珠海,参加为期三天的全国小学语文名思教研活动。对于今年才开始教小学的我来说,一切从零开始。现阶段,正是我拓宽视野、不断学习、汲取新鲜养分、加速成长的关键期。学校能给予我这样外出学习的机会,我感觉非常荣幸、非常幸运。知来之不易方更懂得珍惜,再加对专家学者们更是期盼已久,所以三天的学习,即使是面对满满的活动安排,也能做到善始善终。三天时间匆匆而过,但整个过程却倍感充实。活动虽结束了,一些感受、感想和感悟却深深留在了心底。
一、对一节“好课”的重新思考
对于一节课,怎么设计、怎么教总是见仁见智的。一说到公开课,很多时候,脑海里会出现一个“打了鸡血”似的、表情动作都非常夸张的老师正在倾情演绎。与此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这位老师背后的不厌其烦地磨课,换不同的班级上课,直到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流畅,并做好了种种的教学预设,不管学生怎么表现,都有一套健全的应对措施,所谓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节近乎完美的课,结果自然而然被评为一节好课。换做以前,这是我追求的一节“好课”标准。但是这次珠海的学习,我内心对一节好课有了更多元的见解。太夸张的课堂常给我一种不正常感、失真感,这样的课堂离实际教学的距离太远了。反倒是那种本真的教学,近乎自然的教学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原因在于这样的课堂真诚、真实,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舒服。他们能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把课上得那么好,教学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这一次听了两节由台湾老师的授课,那样的课堂感觉就是一种原生态的课堂,老师真诚地教,学生跟随着老师学,感觉很亲切。如葛琦霞老师的《原汁原味台湾地区班级读书会——小说“地下121天”讨论》。葛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发问“自己有没有逃跑的经历”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逃跑的心理。接着引发学生假设自己在逃命时,除了跑之外还需要睡、食物、一个容身之所等等。接着引导学生对针对故事的角色、情节安排、故事主题等进行质疑提问,再和学生一起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筛选出重点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不仅仅让学生学习这个故事,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解重构了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意中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我也可以当作家”的种子。葛老师非常沉稳,平静不浮夸,教会学生读书,把书读活,不死读书,实实在在教给学生读书、学习、写作的方法。
无独有偶,第二天咱们大陆的王崧舟老师以个人的独特魅力,给学生带来了一节看似平常却又非常精彩、极其深刻的语文课《天籁》。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种形式读。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写作顺序:先写地籁,再写人籁,最后写天籁,重点写的是地籁,也清楚地籁的发生需要风和众窍。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写众窍的句子,并明确句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接着王老师从学生原有朗读能力基础上指导朗读,营造气氛,想象画面示范朗读,读书速度有快有慢,一次比一次递进的语气。这个过程中,仿佛感觉到风就像一个指挥家、演奏家,地籁的声音随风大小变化,风大则大,风小则小,风停则停。地籁和人籁都需要借助其他事物发音,唯独天籁是自己发音,如水滴的声音、小鸟的歌唱、动听的歌声等等。最后,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最推崇哪一种生音”,接着提问“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堂结束,留悬念式的结束方式太精妙了,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整节课,可以明显感觉学生各方面有进步,特别是朗读,学生由不懂到懂,由读准确读通顺到读出节奏和韵味。庄子是老子的后人,如果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定能发现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能理解庄子推崇的就是天籁,实质是道法自然,而王老师的这节课恰好又是一节很自然的课,这些让在场的我震撼,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也正是当时在场的老师感同身受的写照吧。
所以,一节课假如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用最真实的、最真诚、最自然的讲授方式,和学生一起分享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样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二、国学热下语文教学应回归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年来,国学热了起来,大家都在谈国学,国学越来越被大家看重。与此同时,各种改革也相继拉开,比如高考中要提高语文分数所占的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引领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熏陶性情,打好基础。
这次的学习,八十多岁高龄的王蒙老先生亲临现场分享他的读书成长故事,真诚真切,有感而发,很让我敬佩!王蒙老先生和温儒敏老先生在说到小孩子该不该背古诗时,都强调要让孩子多背经典的诗文,而且要连滚带爬地读和背。注重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和吟诵。中国的诗歌既然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传播践行这一思想,让我们的孩子饱受诗书的熏陶,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诗歌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有关传统诗歌,一级作家谢有顺先生也有一番见解,诗歌在历代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影响人价值观,读懂诗歌等于读懂中国的文化,如兰梅竹菊象征着某种品质,就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文化缺少理性,中国是情意的中国、是诗意的中国,在中国人眼里,太阳、月亮、芳草都是有情感的。蔡元培先生非常注重美育,诗歌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教育,诗歌重在写意,注重情感不注重写实。诗意的人生、审美的人生是我们所应追求的。诗歌同属文学范畴,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写心灵细微的东西,记录了心灵的真实,承载着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引领“审美教育、抒情教育、心灵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不忘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兼具优秀传统文化推崇的良好品质的人。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重新审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诗歌,还有我们的汉字书法、诗歌吟诵等等,该发扬的发扬,该学习的要及时努力学习。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走在学生的前列才,才有资格有能力领着一班学生向前走。
三、教育路上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行各业的改革都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包括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改革有着许多不可超于的阶段,不可超越就意味着很多的猜测、猜忌、误解和煎熬,但无论如何,只要整个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作为这艘改革航船上的一名普通的教师,更应该沉下心来,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传播正能量,在自己的工作轨道上学习、工作、尽责、助人。就如这次文学大师林清玄演讲一样,多留意身边的小事,多感悟,多些看见自己的内心,多跳出繁杂的环境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及时发现身边的小惊喜小快乐。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职,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用心影响一个孩子就多影响一个孩子,能多些给予孩子关爱就不要吝啬我们温情的语言和美丽的行动,让童年的孩子心中留存更多的阳光的温暖,适时点燃他们心中的一盏长明灯,这也许是孩子越长大越向善的指南针。孩子也许就是在那么不经意间改变一生,成就一生。
珠海学习之行步履匆匆,唯真诚、自然让人舒服。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当中,我愿意追求一种自然、本真的教学,希望自己讲授的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能带给学生审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由此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打开一个个广阔的天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导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