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访变得更有意义——2016年家访所想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7-01-15 点击数:

作者:邬科

今年是我踏入教师行列的第五个年头了,每一年我都是作为班主任的身份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跟家长们沟通孩子们在家在校的各种情况,以便对孩子的各种行为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作为班主任,我既喜欢倾听,又喜欢倾诉。倾听家长对孩子们的评价,倾诉孩子们在校的表现。每一次家访我的感触都很深,但这一次,我似乎比以往想得更多。

家访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作为布置这项家访任务的人,我的脑海里反复地思考着这个问题。老师们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在落实工作?还是在真正地在想办法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关爱学生?回顾这一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无一不是接二连三地迎面扑来。我深深地理解班主任那种前事未了,新任务却已经到来的烦燥与无奈的心情。如果班主任和老师们都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家访,还能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于是,我又陷入了沉思:如何能让家访变得更有意义?

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调整我们的心态。家访是一项工作任务,但我们不能当作是一件任务去完成。家访是我们唯一能深入孩子家庭,了解他们的生存背景的方式,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可能是下了班后家访,也可能是周末家访,这的确很累,但我们要让这种累累得更有意义,切忌人也累了,却什么沟通都未达成。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家访对象。如果这是你一直带上来的班级,你对孩子们都已经有充分的了解,是不是家访就全无意义?其实不然!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别说去年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昨天跟今天他可能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不同的引导。如何选择家访的对象呢?我觉得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孩子表现优秀,家长对孩子关注较多的家庭不访;二是孩子比较调皮,但家长关注也很多,且经常跟老师们保持沟通的家庭也可以不访。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部分孩子表现一般,容易被忽略的;家长跟老师沟通甚少,或者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再有就是孩子表现比较糟糕,家长比较不配合的。这几类是我们要重点家访的对象。我始终相信,每一个问题孩子后面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继而帮助他们。

说完理论要素,我们就来谈谈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小技巧。

作为班主任,我们肯定希望每一位科任老师都能随行一起家访,这样才有助于老师们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一些科任老师身兼多班,家访也无法分身。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协调科任老师的时间,班级之间尽量错开时间家访;其次家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到位。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家庭地址,按区域划分,合理设计路线能让我们的家访变得更有效。无论是下班后还是周末,我们的时间都有限,千万别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第三,家访不是上门投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是欢迎老师到他们家去的。哪怕我们对这个孩子已经有一肚子的怨言,我们在去家访前都要将这些怨言清空。注意与家长交流的方式。“三明治效应”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用并且是比较有效的沟通方法。先是一层肯定和表扬。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家长和孩子都更能接收;中间一层便要剖析问题,孩子在校表现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需要改善;第三层便是老师的信任和期待,相信孩子只要付出努力,一定能变得更好。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家访绝不是我们与家长沟通工作的终点,后续的跟进和保持良好的沟通才是有效促进孩子进步的方法。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