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让童心陪伴成长之路(吕彩宏)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而教育是守望花开、陪伴成长。我们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参与者,是陪伴他们童年的重要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相信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位老师都在自己执教过程中回想过自己的童年。我们都曾是个孩子,回想起当时的自己,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是“一步步把自己教成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爱的别名”,“要蹲下来看学生”。

在我仔细阅读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的过程中,他的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对于很多教学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式更让我获益匪浅,我想为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他的女儿,更有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这是一本于老师教学经验的合辑,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体会。

这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于老师的换位思考精神,“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我不禁想起我还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老师?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再想想自己成为老师后是怎样和孩子们相处的,这一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还无法达到像于老师那么高的境界,这也成为了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我至今感激我小学时代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严师,回忆自己曾经辉煌的初中时代,最珍贵的来源于小学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对于我的学习十分上心,时刻关注我的学习,还与老师们时常沟通,那时候的我可是十分头痛呀。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才渐渐的理解他们,我的老师,我的父母。

在阅读中我慢慢回忆我教学的点点滴滴,也回忆着自己曾是孩子时的点点滴滴,我开始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以往出现的情况进行思考,原来出现的问题其实那都不是问题。我还没能做到“蹲下来看学生”,我还缺少童心。而这些回忆,让我对我的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对他们的喜欢又加深了。

记得每次体育课上,孩子们十分喜欢帮助老师借、还器材,每次一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将手举得高高的。被点到的同学兴高采烈,没有帮到忙的同学就有些失望,因此每堂课我都尽量多点一些同学去帮忙。此时,在课间扭打到一起的小伙伴,都能共同合作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其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自豪感。

他们还乐于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帮忙做示范;还可以当小老师、小组长,去完成各种练习;他们还十分有爱心,会关心、照顾同学,会问候老师。我想,一、二年级的孩子,懂礼貌、乐助人、有爱心,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而这些也是我在阅读中联系生活的一些体悟。

阅读过程中,脑海中跳动着的是我的孩子们的身影,和他们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如放电影般一一闪现。都说童年是人生中最难以忘记的财富,能够陪伴孩子们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虽然生活总是会有磕磕绊绊,永葆一颗童心,理解他们,关心他们,那么我们必将在相互理解的日子里产生浓浓的情谊,我也将努力陪伴孩子们的每一个明天。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