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道亦如茶道---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王雄伟)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读于老师的书,就如品一杯潮汕茗茶,于温热的茶水中,氤氲着淡淡的芳香,屏息凝神、回味无穷。于老师就像一个精湛茶道的沏茶者,让我们于一杯杯的茗茶中醉酌悟道。
暑假回家乡探亲,朋友相邀茶楼小坐,我饶有兴趣地看着茶师在表演茶道。她先倒了小半杯水,把茶叶轻轻放在茶杯里,用芊芊玉手轻轻摇动后,把茶杯递到我们面前,一缕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有着空谷幽兰的淡雅气息。然后,茶师把一小壶温开水缓缓倒入茶叶中,但我发现她把水贴着杯边缓缓注入,而且是那么轻盈,那么温柔,好象怕烫着茶叶。我很好奇。茶师意味深长地解释道:“茶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茶喜欢的方式对待它。如果直接把水浇在茶叶上面,那么茶叶的经络就烫坏了,就不能伸展,茶的各种营养物和特殊的香味就不肯出来,最后就只剩下苦味了!”听着茶师如佛家禅语般的话,我的心弦为之一振。看着茶叶象一个个小精灵在水里上下翻腾,舒展着碧绿娇嫩的枝叶,好像在跳着曼妙的舞蹈。一片片绿叶的舞蹈,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出生命的沉重和轻盈,好像在感谢茶师那么精心的对待它。我被茶这优美从容的舞姿所陶醉,心里突然充盈着感动。于永正老师不正如这位高深抹茶,充满睿智与博爱的茶师吗!
一、尊重之道
茶师尊重每一片茶叶,认为茶叶是有生命的,于永正老师在“人生留痕”一节中讲到:“他会向学生交出这样的一张名片,---名片的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无论是微笑、尊重还是理解、宽容,这一切不正体现于老师对于生命的尊重。因为对于生命的尊重,所以于老师“蹲下来看学生”,在教授古诗《草》时没有直接生硬的否定学生的幼稚观点,而是逐步的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诚如他所说的,蹲下来看学生,如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一个名师的教育智慧,其实更是宽阔的教育情怀,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因为尊重生命,所以于老师讲究“批评的艺术”,于老师这一章节中,讲述了自己与女儿的一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无意的一句话,竟为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掌握某一技能时,形成了一堵本不应有的、不可逾越的墙”,正是有这样惨痛的亲身的经历,所以先生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他在批评学生时,总是努力避免使用诸如“你算是没法治了”之类使学生心理障碍的语言,改之为“启迪性”“期待性”的语言。所以就有了“纸条的魔力”,所以先生经常在学生面前“翘起大拇指”,所以再差的作文于先生都会找出亮点,并在全班加以表彰。在“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中,于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会让学生坐下来,而且是做到自己的身边,这表示的就是他对孩子的尊重。
二、合适之道
茶师说:要用茶喜欢的方式对待它。如果直接把水浇在茶叶上面,那么茶叶的经络就烫坏了,就不能伸展,茶的各种营养物和特殊的香味就不肯出来,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段生命,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香味,善待茶的灵性,就能充分展现茶的一切潜能。于老师的教育诚如茶师之茶道,在充分尊重之余还要讲究用他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他。所以于老师“把自己教成孩子”,用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于永正和学生相似”,所以上课时他会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
惟妙惟肖的扮演狼,当和学生一起扮演“黄鼠狼给鸡拜年时他会应学生要求演老母鸡,会和学生一起游戏,一样天真,一样稚气;所以在“学会和家长相处”一章中,当母亲当自己的面表示歉意和数落孩子时,于老师说“小利这孩子脑瓜很灵,开学以来进步很快,数学老师说,上课比以前守纪律了,作业错误错得很少,语文就更不要说了”,说着从提包中取出他的作文并翻开,“你们看,一连两篇都很优秀”然后,当家长和孩子正开心喜悦时,于老师才委婉提出不足,于老师这样做不正是在用茶道中“用茶喜欢的方式对待他”吗?在“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一种中,于老师充分掌握孩子学习特点,于是根据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展了诸如写作文前的“下个星期六,我们去爬山”“元旦作文大赛”“找漏洞大赛”“大搜捕行动”;在“纸条的魔力”一节中,于老师更是把这种教育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在“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一节中,在教育最不服管教的刘永田时,于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晓之以理,而是结合他的家庭情况,从关心的角度动之以情,一句“你妈妈的病好些了吗?”就让孩子诧异半天,一次信守承诺的看望,就让他对于老师心怀感激,一次掰手腕比赛就让刘永田与于老师越走越近。孩子如茶,在我们的眼里似乎并不起眼儿,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平庸,甚至有缺点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像茶师对待茶叶那样对待孩子,像于老师一样用适合个性的教育方式去沟通,用心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爱去呵护、关心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像于老师的学生一样舞出生命的精彩,他们的心灵之花就会一瓣一瓣地展开,就像茶杯中舒展的茶叶。
三、功夫之道
据沏茶师傅所说:“在沏泡茶的过程中,为了沏出一杯甘香如怡,茶香氤氲的茶,往往要求沏茶师傅,不仅要懂得布置品茗环境,要懂得怎样充分发挥茶的色、香、味、形,需要懂得对不同茶类的茶叶选配不同的茶具,老叶壶泡,嫩叶杯泡,嫩茶水温低,老茶水温高。要懂得把握恰当的分寸,权衡各种泡茶的因素,而且要经常学习,广泛交流,深入研究,练就过强的功夫。”细细品之,教学之道不也如此吗?于永正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总不仅讲究教育教学技巧,而且还充分利用教育的坏境,他在教学学生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地理;利用校际资源开展校际交流学习。而且诚如沏茶师傅所言,为了练就过强的功夫,于老师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于是有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经典;他还向学生学习,于是他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在他的教育下都得到了应有的成长;他更强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讲到在教学《草》时,他站在特级教师袁浩先生的基础上,吸收创新了他教学的情节,因此有了李伯潭教授《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教的轻松,学得愉快》的高度评价。他自己也说,自己很多教学创意,其实都是在学习中创新的结果。
沏茶师语罢,我端起那杯清香氤氲的香茗,只见,一枚茶丝在水中旋转,飘舞,似一位高明的舞者,风姿绰约,沉浮有度。继而缓缓止住,安然沉于盏底,茶香已已满四壁,心想师道不正如茶道吗?为师者,不急功近利,不急躁速成,循循善诱般耐心,春风化雨般润泽,恰似香茗,慢慢浓郁,久而弥笃,余韵悠长。我想这是于老师的师道,亦是茶道。今读罢文章,饮完香茗,余味悠长,仅以此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