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有感(郑亚波)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暑假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一书,感觉自己也曾经是这样在教育之路上崎岖前行。遗憾的是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并没有像于老师那样去沉淀去思索,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能成为一位著名教育家的原因,用心的人一定会去思索和积累,才能获得成功。从这20条建议中,我既感受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深切的爱,也感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希望。
教一年级一直是我心有余悸的事情,曾经有一年教一年级,第一次上课就上的一塌糊涂,很长一段时间郁闷不已,总是不得其解。读了于老师的这本书我领悟到,一年级的教学看似简单,但让孩子们最快的接受却是一件巨大的工程,首先知识的传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学设计必须用心和细心,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细细琢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掌握教育机智灵活处理突发的事件。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于老师又有许多切实的建议,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经常看到许多低年级的班级,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还在打打闹闹,我行我素,乱烘烘的,对老师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这是老师千万不能发脾气,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有一个小方法吸引住每一双眼睛,目光犀利、灵活、有神。对于一位新老师来说,时常会为这事向学生发火,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本来年龄就小,对于小学的各项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应该给他们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情况我可以提早一点“候课”。提早“候课”能让自己调节好情绪。教师也是人,也经常会受到一些琐事的烦扰,如果在遇到事情后带着情绪去上课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提早“候课”能使教师有时间充分调整心态,转入教学的状态,还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示范。还有,学生在课间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闹得班上秩序大乱,影响上课的正常进行。而教师提前到班“候课”,就能及时处理一些偶发事件,保证上课能够正常进行。
作为非艺术类的教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大家感受不是很深。于老师说老师要用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熏陶学生,人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歌德曾说,手是大脑的延伸。演奏乐器,活动手指,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儿童智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懂一些音乐知识,除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是文学,尤其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学文化。所以,首先要给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乐器,其次要让他背诵大量古诗词。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于老师说教育就是激励。人和人是不同的,五个指头生出来都有长短,何况是两个不同的人,教育学生也是这样,学生不爱作文,不爱学习,是我们老师造成的,老师学校总是横向去比较,很少从一个孩子发展的纵向经历去分析,结果就产生了后进生。于老师批改作文是“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丁点肉丝丝,也要说成排骨,而我是“鸡蛋里挑骨头”,结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合格。学生的信心来自老师不断地激励。拿着放大镜看学生才能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一个人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