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易泽健)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09-07 点击数:

在假期,有幸遇见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让我感动不已,受益匪浅。从一开始认识它,就感觉我在与于老师平等对话,他仿佛就坐立在我的面前,将他的经验,他的体会,他所经历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像我这个初为人师的“孩子”娓娓道来。感谢于老师一个暑假的陪伴,让我对我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出现一副这样的场景:我和于老师的对话的临了告白的时刻,于老师问了我一句:你觉得为何师?我一直以来也很努力,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但我至今未曾明白,为何师才能出高徒。与于老师的对话后,仿佛心里飘过两个词语-----严与明。

记得刚工作那一会,接手我们班的孩子,我总想着和学生打成一片,蹲下来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错误总是一味包容。作业没做好,总从对他们谅解,让他拿回去再做一遍,倘若第二遍还没做好的,就不想让学生在写第三遍了------心太软了。发现这样孩子们根本不听我的话,于是开始转变为一名严师,每天都不苟一笑,拒学生以千里之外。但是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科组长开始对症下药,组长通过来我们班查作业,听课多方面会诊,结论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学得不扎实,上课浮躁,考试死题计算部分失分太多。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组长的诊断是正确的,自己对学生的要求的确不够严格。对于学生的平时错误的做题习惯没有严格要求,对于上课听不懂的学生没有二次辅导,这样就出现了一批南郭先生,如果在这样下去,还会滋生很多南郭先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在严格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到位,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利用课间时间一对一辅导,对错题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个一个地过筛子,南郭先生就无处可藏,这才是真正的做到严而实,让南郭先生无机可乘。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是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对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强制性的措施,等他们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就会尝到甜头,才会产生一些内驱动力,随着实践的次数增加和得到更多的甜头的条件反射的刺激源,这样就会慢慢内化成为一种自觉性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像那种已成为南郭先生的同学应该采取盯的方式:一对他们的马虎之处不能放过,二,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要放大了夸奖。直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内驱动力养成习惯才能放松。正如于先生说的:过筛子也罢,盯也罢,不管怎么说,我们采取的一切措施,不是置南郭先生于死地,也不是像齐王一样把南郭先生吓跑,而是为了教育他,为了不再产生更多的南郭先生,让每个孩子都懂得不能混日子,要尽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于老师又说道: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懂得教学规律才能严而有方,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不懂而教,是不称职,教而不严,是渎职。明师才能出高徒,老师首先得自己做个明白人。

常常听名师的讲座,当听到于老师说到明师这个词时,脑中出现的也是“名师”,但听于老师娓娓道来,原来此“明”非彼“名”,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却又差之毫厘,而今天,我也终于了解了何所谓“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我相信“名师”不一定是“明师”,但“明师”在不久的将来,终究会成为“名师”。 我觉得于老师口中的“明师”,引导着我思考:当课堂“跑偏”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难道应该是不断地压制学生,定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吧!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中总会出现的那几个重音的“为什么”,为什么不问问自己。课堂在成就谁,我们老师在每一堂课中获得了成就感,获得了满足,学生是否也在课堂中获得了成就感呢?我的课堂到底是在成就我,还是在成就孩子们呢?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了解我的学生,获得师生共同的成长呢? 和于老师的交谈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明天的教育是什么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明师呢?

明与严结合起来就是全面的教了,希望我的学生都是在我的“严”和“明”下成长成才的。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