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陈奔明)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在很久之前已经听闻过于永正老师。印象中,那是一位质朴、大气、富有人情味的老教师。近日有幸拜读了他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感慨于老师丰富且变通的教育智慧,现将我的两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合适就是最好的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方法本身没有好坏,过度就不好了。在于永正老师的书中,提供许许多多的教学技巧和建议,让我深受启发,但于老师却每每在文末注明,任何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还要不断学习他人的方法。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刘云迟到了,于老师看见了,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迟到的故事,一句话,化窘迫为轻松,刘云再没有迟到过。细心读会发现,于老师特别写到了刘云“头低着,流着鼻涕”的神态,说明学生已经十分愧疚。在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办法显然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给学生一个面子,有羞耻心的孩子自然会回报老师的尊重。
然而,如果每次学生迟到,我们都能以这种方法来应对吗?显然不能。于老师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不妨‘换种说法和做法’,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不要直截了当的批判。这要看时机、场合以及老师的心境如何。”这让我感叹于老师灵活变通的教育智慧。四十个学生,就有四十种性格,一味地鼓励,会让学生“免疫”,一味地批评,会让班级了无生气。“倘若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样儿,就像列车上的锁那样,那么教育就省事了,就犯不着去伤脑筋了。”
老师的一举一动就像四季的风,春风能温暖孩子们生长的土壤,秋风能清扫孩子们心中的枯叶。任何的风都不能一直吹下去,一成不变并不是自然规律。正如于老师所说“不管怎么说,我们采取的一切措施,不是置‘南郭先生’于死地,也不是像齐湣王那样,把‘南郭先生’吓跑,而是为了教育‘南郭先生’”,只有根据合适的时机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二、由内而外的人情味
“仁者爱人。”我认为所谓“仁”,放到生活中可以大致解释为“有人情味”。李镇西曾说过:“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位教师的为人和观念,是所有的教育技巧难以掩饰的。有了爱的驱动,教育的智慧就如有了源头活水,而不是永远的生搬硬套。
在工作中我有时听到一些教师批评孩子的话语,老师的语气虽然重,但给我的感觉却不是绝对的打压,反而能给予听者某种激励的力量,他们表达的并不是单纯地强调“你错了”,而是“你错了。因为爱你,我感到痛心,你能表现得更好”。一位平时有人情味的老师,即使在严厉地批评学生时,让孩子感到的不是刀子剜心的无情,而是一种被拯救的感恩。
在初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于老师教育徒弟写文章的一段话。徒弟可能学历较高,文章中的用语没有考虑读者是否理解。而于老师指出了他的问题:“写文字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 文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爱卖弄自己的才学,但是在涵养深厚的于老师身上我们却丝毫看不到这一点。不管是对谁,他都是一位很谦卑,很有人情味的人。在书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于老师与家长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带着孩子们一起出游,有次还通过自己的针灸术帮助学生和家长解除了病痛。这么有人情味的人,即使是大人都愿意接近他,学习他,更何况是孩子了。
在《学会和家长相处》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于老师去家访时,家长把孩子的短处数落了一顿,往往这时候老师容易站在家长一边,希望能通过批评将孩子的“顽疾”切除。但这时候于老师选择“把庆涛拉到我的身边,他偎依在我的胳膊上,好像我是他的母亲似的……既然家长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把什么都说了,而且学生也接受了,我不能再做‘落井下石’的事了。”愿意为他人付出情感的老师,自然能打动并收获他人的情感。师生关系中情感的联系,比单纯的理性灌输更能塑造一个人。
生活之所以叫生“活”,因为它不是死板的,而是丰富多样,不可名状的。教育亦是如此。从于永正老师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变则通,通则久”的教育智慧,也能看到“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教育情怀。于老师将深刻的智慧蕴含在朴素的小故事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巧,但真正想要源头活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