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黄福平)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读完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就像看了一场回味无穷的音乐剧。于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舒缓的节奏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发生在课堂内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且用心教育的老师形象。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真的是“行文简浅显”,就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正对一个年轻人娓娓道来。我是迫不及待地读完这本书的,而不是强迫自己去读的。在书中,于老师列举了很多的教学事例,并且有很多有艺术的处理方法,这些做法非常具体且容易操作。读后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内心充满感动。
读完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之后,我禁不住掩卷沉思:在自己过去1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是否有认真思考过教育的本质?是否有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践行“育人”这一点?是否有蹲下来看学生?
读了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教育就是激励。“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手指有长有短,能力有大有小。譬如举重,有的人能举起100斤,有的人举起50斤都累得气喘吁吁。如果我们硬让举50斤的人去举100斤,他只有累趴下的份,而且他会讨厌这种做法,甚至可能以后再也不想举重。但是如果我们让他举起30斤就算成功,那他是不是很有信心。同理,教育学生也是这样。学生不爱学习,是我们老师造成的,我们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举起100斤,而且经常让他们跟别的学生比较,结果就产生了后进生。于老师说他批改作文是“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丁点肉丝丝,也要说成排骨。学生的信心来自老师不断地激励。就像书中所说“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能根据兴趣去学习,都会成为天才。
读了于老师书,我明白了教育是理解。看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会咬牙切齿;看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会嗤之以鼻。这是因为自己没有蹲下来看孩子,用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蹲下来看学生的时候,孩子的一些幼稚行为便不再幼稚,给予他们的应该是理解与引导。如于老师所说,想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学生在一起。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我们当老师的,讲话要特别小心在意,尽量不说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话,多说赏识、激励、期待的话。
读了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教育要艺术。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哪种做法是最好的,需要我们斟酌。于老师批评学生都具有艺术性,他说“我”的说法更适用于批评学生,用“我感到很生气”,而不是“你怎么那么笨” ?把斥责性的话语变为启迪性的、期待性的语言。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有些事理说清楚了,反倒什么都没有了。
读了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艺术教育的重要。音乐是养人的,于老师说他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新教育实验小学每个年级学生都学一种乐器。歌德曾说,手是大脑的延伸。演奏乐器,活动手指,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儿童智力。于老师说“艺术教育是情感的体操”,他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我们从他多才多艺的技能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教育的推崇。
于老师这本厚重的书,我反复读也读不厌,而从前的我是读完一本书再不想翻看第二遍的人,现在觉得于老师的书需要好好读几遍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这篇文章虽然是给即将踏入三尺讲台的新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对于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我来说,这些建议仍然是无比宝贵的经验之谈。我甚至在想,如果在我踏上讲台之前能看到这样的贴心建议的话,自己肯定会比现在做得好。哎,多么遗憾呀!不过,从现在开始,按照于老师的建议去做,还不算晚,迟做总比不做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