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蓝苑)

作者:肖梅兰 时间:2016-10-12 点击数:

一、把自己教成孩子

于永正老师说他在教学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有一颗童心。从教四十多年,于老师仍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什么新鲜的事物都能吸引住他的目光,所以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他还保持着孩子般的贪玩,不光自己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还不定期的带着学生去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长大;他还保留着孩提时代的兴趣,同时也做到了让自己学生也感兴趣,让他们关心军事,关心祖国。于老师说,“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的根本标志是童心未泯。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就和学生相似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因此,于老师说他更接近后进生,学生很多不好的习惯和行为,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学生时代同样犯过一样的错误。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更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应该更能理解他们。而不应当成为老师后,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批判他们、误解他们,这会疏远与学生的距离,这会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把自己教成孩子,保持着一颗童心未泯的心。永远保持一颗像孩子般的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要停下探索知识的脚步;同时带动自己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活学活用。这是于老师给我的启示。

二、严=“责任心”+“付出”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的《让“南郭先生”销声匿迹》一文中讲起自己读书时期的几位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有的温柔,有的严格,温柔的老师学生们总是想着偷工减料,做“南郭先生”;而严格的老师学生们总是很害怕他反而在功课上不敢倦怠,学生们在这门学科上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有了更好的素养。刚毕业的于老师也曾助长过不少“南郭先生”,当时的刘校长告诉他“教学不能有丝毫松懈,不能粗枝大叶”,“严师出高徒。你是明师——聪明的明——但不是严师。如果再加上一个“严”字,定会成为名师——有名的名。当然,我说的“严”不是“厉害”,“严”是“责任心”和“付出”的代名词。刘校长的话,让当时年轻的于老师幡然省悟。同样,刘校长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也知道在日常教学中要“严”一点,这不仅能够树立老师的权威感,还能让学生不敢随便“忽悠”这一门学科。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在学生眼中,我确实是一位很“严肃”的老师,很凶、不苟言笑,很多学生会怕我,不敢接近我,但是在学这门学科时,依然有着不少的“南郭先生”存在,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我“严”就认真对待这门学科。

读罢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找到了答案,“严”≠“厉害”,“严”=“责任心”+“付出”。是啊,之前的我理解错了“严”的含义,以为“严”就是“凶”,让学生不敢反抗你的同时也让学生不敢去接近你,而现在,我明白了,“严”应该是“责任心”和“付出”的代名词。学生偷工减料,做“南郭先生”的时候,一定要用“火眼金睛”找出来,让他端正学习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要去跟进他改正,这过程中还要讲究方法。

这也让我想起了跟我搭班的数学郑老师,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书写质量远远好过我的语文作业书写质量,原因就在于郑老师每天都在抓学生的书写,没有写好的哪怕放学留下来也要书写好,让“南郭先生”无处遁形,学生的书写质量总体就上升了。就像于老师所说,“要在全班学生面前立起一块无形的“严”字牌子,告诉他们,凡应做到的,必须做到;凡应做好的,必须做好,否则老师是不答应的。这也是立规矩的一种办法。”但是有些“南郭先生”的“混”的思想根深蒂固,想革除掉,必须假以时日,付出更多的心机。

三、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的《经常露一手》和《“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中多次提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想要学生听你的话,敬佩你、崇拜你,首先自己得有多一点的本事。“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于老师在文中如是说。于老师本身会的东西就很多,他会画画、唱京剧、写美术字、写书法、吹口琴、弹钢琴,甚至还会针灸!简直是全才,样样拿得出手,相比之下,我感到万分的惭愧,因为我一样拿的出手的才能都没有,无怪乎从教两年来无论是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突然就明白了很久看到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在书中,于老师也分享了胶东半岛的一条谚语:“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于老师说:“我获得了教学成功的果,赢得了千万个学生的心,原因之一是我胸中积攒了许多的“云”。他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都以书为伴。不论到哪儿去,带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书。看书之余,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弹月琴,研丹青,弄诗文……于老师学什么都很投入,用心去悟,尽力朝着悟出的感觉靠拢。他努力学习”十八般武艺”,是故乡谚语的启迪。他认为,真说不准它们中的哪块“云”能“下雨”,艺多不压人,即使用不上也无妨。

事实证明,教师所学的“十八般武艺”,肯定有派得上用场的时候。于老师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就用弹手风琴和画画收服了一帮曾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孩子;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展示了自己精湛的画画水平和音乐水平;用针灸救助了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

读完这本书后,除了反思自己,我觉得自己应该像于老师那样,在工作之余,多多学习,努力地往自己的“桶里”倒进水。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