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大会培训心得(陈丽蓉)

作者:周怀兴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曲高未必难和

在此次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大会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奖推广会上,有站在国家层面解读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奖的高屋建瓴,有依据一线经验分享课程改革措施和切身感受的娓娓道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如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改革、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构建等,都让在座的不少老师感到眼前一亮却又曲高难和,于我这个刚走上讲台的新人而言更是感到如此。

可细细琢磨,我又倒觉得曲高未必难和。曲高——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功能的教育社区的一流硬件设施令人瞠目;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温润醇厚的历史以及校友资源令人羡慕;青岛二中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氛围和能力令人望尘。这些学校的种种客观优势在我们看来确实是如在云端。如果是想着套用这些课改模式,那自然觉得差距甚大,但如果把视角细化,只是汲取适合自身实情的经验或是思维——那曲高就未必难和了。

正如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改革,其奉行“始业软着陆”,认为孩子被肯定是第一位的,课程是第二位的,秩序和纪律才是第三位的。此外施行包班制也是一大特色,两三位老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教学和日常生活,由此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而关于课程,该小学采用整合所有学科的主题鲜明的单元制教法,往往一节主题课中可以包含语文、历史、地理、美术、数学、戏剧等多门学科教学以及游学、实践等多种体验途径。

如果学习并套用这种“全课程”的教学模式,那意味着是关涉到教材编选、人员重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暂且不论;可“始业软着陆”这一理念何尝不是一种很适用于小学部的理念?不分裂学科间的联系性和趣味性何尝不也是一种很必要的教学意识?审视自身,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教学中竟然已有“不分裂学科间的联系性和趣味性”的意识萌芽——期末复习期间听写小测的频率和强度很高,我尝试在听写小测后开设趣味附加题这一环节,题目以语文学科为主干,涵盖了各学科各领域,兼顾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们往往很期待这一环节,或是天马行空,或是意趣盎然,学生们总能从中收获些许。这样设计的起初目的是为了舒缓学生的压力,也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没有哪一学科是可以孤立存在的,语文与其他学科间可以有很美妙的联系,而我这个语文老师也不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文绉形象,同样可以带给他们五彩的知识世界。

通过此次“全课程”建设的学习,我的这种教学设计小尝试仿佛得到了些许理论支撑和解释,我更是认识到了整合学科这一意识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全课程”无非是把学科整合后上升到了课程的形式。其实很多日常教学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发挥了这一意识的,就拿语文而言,假如语文教学是一艘船,那么我们将美术、音乐等有效教学手段适当引入,就会把这艘船变成航空母舰。

适当的课堂失控

新教师入职时总会有前辈教会我们如何防止课堂失控,而此次培训中却有一位专家提出了一个“课堂不妨适当失控”的观点。

这一观点当然有其必须的前提,可无论如何它还是撞击到了我的心灵,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课堂可以适度失控。这反映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稚嫩心理——太希望不辜负精心备好的课,太希望一切如既定,太介意课堂失控,反而使得学生少了一分自主,而我少了一分从容。

这让我想起了那次《丑小鸭》教学中的一个场景——文本中安徒生对丑小鸭命运的评价引起了一位学生的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完全在我教学设定外的课堂小辩论。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着重思考了这一次在我看来的课堂失控。学生的质疑精神无疑为课堂擦出了新的火花,学生的辩论式发言也充分显示了他们要表达观点的诉求,这也就是我没有阻挡“失控”发展的原因。学生从中获得了思考,而对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前预设再充分些,我便可能预想到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此外,质疑出现的当下我的内心掠过了一丝慌张,这无情地反映了我内心的不自信。最后,如何把控时间将学生引导回主题也是值得我不断总结的课堂经验。

把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控在五指间真的太残忍了,允许适当的课堂失控,其实是保护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和质疑精神。

开眼看世界

第一次以培训学习为契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带着不同以往的、更严肃的心态打量青岛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

在培训的闲暇时间里,我们一行寻访了德国总督府遗址。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这种风格的房屋建筑在欧洲甚至在德国也不多见了。由于特殊的历史经历,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百年建筑在青岛还有很多,可谓是随处可见。

这些无声的建筑是历史的诉说者,其中凝结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之后,成为中外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见证。百年而今,一个城市与座座楼堡共同经历了往昔。重新审视这座海上名城和这些传奇建筑需要有一种宏阔而精微的眼光,惟有透过历史而客观把握其中的人文艺术价值才能获得对未来有益的启示。“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可以因此而汇合起来,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显得极其耐人寻味。正如留下德国总督府遗址这德国建筑艺术的最高代表的,百年前我们称之为侵略者,今天我们称之为世界。

种种这些感悟成为了我此次培训学习的又一收获。外出学习不正是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吗?身为语文老师,给予学生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性情怀同样重要。行万里路便是补给人文情感的一大途径。教师听闻的越多,亲历的越多,思考的越多,能和学生分享交流的也就越多。试想一个体验过丰富人文风土的教师,怎能不给予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大气的胸襟和人文的启发呢?

我始终怀揣着感恩与虔诚的心,完成了短短几天的培训学习,这对于初登讲台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忘且受益匪浅的经历,这也给予了我众多触动和启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注课堂,培养革新精神,为努力成为一个有底蕴、有视野、有胸襟的教师而不断学习奋进。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07508945号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lidao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