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学习心得——刘书行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习时间不算长,但是可以说收获颇丰。首先是听了一系列名师名家的课。包括王蒙、林清玄、钱文忠、温儒敏、谢有顺、王崧舟、赵志祥等人。这些人的演说和上课让人眼界大开。如何看待语文这门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都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
具体说来,王蒙、林清玄属于有着不错的影响力的作家,他们对于语文——也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解较常人更为深刻和敏锐。在他们看来,语文的学习在于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个人对故事有兴趣、对美的东西有兴趣,那么他对语文就不会排斥不会厌恶。当然这些儿童时期的兴趣并非是金城汤池牢不可破。这些兴趣的嫩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有赖于教师如何去对待这些初萌的兴趣。在初期教育阶段,一个善于呵护这些兴趣的老师和一个漠视这些兴趣的教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兴趣是否会持续健康的成长。当然,有一些人较为幸运,他们有这样的兴趣,也碰到了呵护欣赏培育其兴趣的老师。这一批人中,最容易成长为创造美、欣赏美的心性健康的人。与此相反,那些柔弱的兴趣之苗,不免要碰到一些无视这类兴趣、仅以其他目标为指引的老师的忽视或冷遇。那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则会渐渐变少,最后恐怕都会认同当年那句可怕的话来:“误尽苍生是语文”。
钱文忠、谢有顺是当今较有名气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对语文有着不同的认识。谢有顺着重强调中国以诗歌代宗教,认为中国一直存在着对诗歌的崇拜,甚至于把诗歌上升到安慰人的灵魂平衡人的生死的高度。或许观点有些偏颇,但大致是不错的。中国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断绝,七十年代末期诗歌的活力再次迸发,成为一种强大的人们自我教育的力量,依然是诗教传统的延续。当今中国国学热潮方兴未艾,而传统诗歌正是国学领域的重镇之一,学校教育自然要重视传统诗歌的学习。钱文忠则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就是应当把孩子教成一个心性健康的人作为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目标。用更为简单的词来说就是德与才的平衡问题。不可讳言的是,中国教育在很多方面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侧重于才,而多少有些忽视了德的养成。语文教育重视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正好对应了前面所提到的教育问题。
以上对几位名家演讲内容的一点演绎或者感想。下面说一点听了名师的课之后的想法。总共听了十几位名师的课,总的感觉,所谓名师,就是有想法的好老师。小学语文所牵涉的知识量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深挖。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用一种怎样的理念贯穿到你的教学中去,并以一种怎样的手段去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因此,理念在先,起指导一个教师工作的明灯。然后是各种方法技巧的运用,统统归于这一理念之下。倘若运用的很成功,有了不错的效果,那么一个好老师也就出现了。假如有适当的宣传,或许一个名师就出现了。
我说这话并非对名师们有所鄙薄,相反我倒觉得我们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对名师的透彻了解来打造我们的名师。据我看来,这次去珠海讲课的老师,有一部分还在摸索中,还在对自己提出的观念实践着认证着。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所展示的东西大约也是如其他理论领域一样,先提出一个概念,划出一块自己的地盘,然后不断深耕细作,努力完善,也许有一天,真的就被很多人认可了也说不定。而且,小学语文这一领域,原本没有多少较为系统的原发性理论,就如当今的一些诗意语文、和美语文等等,大都是寻章摘句,找到了几个新鲜词然后冠以语文之名而已。至于在多大程度上扣题,也说不准。
因此,这样的路子我们也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