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大会培训后感(王雄伟)

作者:周怀兴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2015年7月22日—28日,我有幸与七位同事前往青岛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大会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奖推广》培训活动,认真聆听了六位专家的课程改革真言,受益颇丰,现分享如下:

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位专家,一位是主讲《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问题》的吴金平教授。在讲座开始前他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探究性的,引人深思的话题:“在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地浸润教师的教育教学精神,深刻地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远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的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的真谛?”吴教授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泰戈尔曾说过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它给我们的最大的启迪应该是:应该回到教育原点,回到教育的原生态——以“教育要从这是一个个具有蓬勃生命力和无限发展力的学生为出发”来展示教育的人文情怀,以“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质量”来展示教育的本真内涵,以“教育是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其独特的鲜花”来展示教育的无穷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课程改革这一事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学问上做深做好!

吴教授认为,课程改革必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和内容为导向,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更不是所谓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基于此他提出教学创新的两个方向。第一是转变学习方式,由统统的教师教,学生记的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第二是优化知识结构,这是吴教授讲得最为深入的一点,也是深化课程改变最重要的方向。他认为知识可分为:

1、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也就是已经客观存在不需要任何思维创造或创新的死知识,一般通过理解、记忆、再现等方式获得,教授将其称为—记中学,它只能解决会的东西,且易遗忘。

2、方法性知识(学科学习方法),也就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尝试、交流、讨论、争辩、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推理、运用、拓展等获得,教授将其称为---做中学,它解决的是会学的问题。

3、价值性知识(学习意义)---也就是学习知识的目的和意义,主要通过体验、反思、取舍、定向、创造来获得,讲授将其称为---悟中学,它解决的是明晰为何而学。

我们只有清楚课程改革的目的,明晰以上几个概念,那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实现课堂的最大价值,教授认为:

A、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停留在了事实性知识层面的设计,过于强调学生的记忆,而忽视了方法性知识的设计,因此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表面上似乎都已经掌握课堂知识,但是一旦要学生去动手自己操作,或者重新换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学生就无法解决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之前在作文教学时,我一般是讲自己总结的方法,然后例子加以佐证。半节课下来,问学生懂了吗,学生都说懂了,但是当学生开始写作时,他们却抓耳挠腮无从下笔,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一直思考不得解。通过本次学习,我终于明白,原来是我的课程设计出现了问题,我的整个设计过于注重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学生最多也就是明白了和记住了知识,但是当我要学生去写作文的时候,他需要的并不是事实性知识,而是方法性知识,这恰恰是我作文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难怪学生总是学懂却不懂做的原因,因此在接来下的作文课程设计中,我想应该可以这样设计,先给与学生例文或者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从学习、分析案例,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获得作文写作方法,然后迁移训练再进行写作,我想这个困惑应该就能够得到解决。

B、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严重歪曲了教育意义,我们一直在所谓应试教育大旗的庇护下,扭曲学生的心灵,在教育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分数,以分数论英雄;家长方面也是将孩子的学习当成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唯一,一旦学生成绩进步就喜开颜笑,一旦学生成绩下降就如临大敌,对学生进行一番苦口婆心的训诫和教育,更有甚者棍棒伺候;社会方面也是在错误的引导孩子,每年中考、高考后,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宣传各种各样的状元,各类学校更是在此之后,不断的以学生的升学率、高分率来炫耀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更有甚者,深圳某区教育局在今年高考过后,还公开组织所谓的高考状元来谈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背后不仅透露出教育的悲哀,更向我们深刻指出了当前课程设计的弊端,过分强调考试、知识,而忽视了人生意义的建构,所以导致学生丧失价值意义。吴教授在讲座中讲到,人事一种自我建构意义的高等动物,一旦失去意义,那么人就会面临一种结果(死亡),两种途径(自杀、他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当代在我们的教育下,为何出现那么多的学生跳楼自杀、暴力充斥校园,社会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以往,我们总是将之归结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归结为社会的混乱,须不知,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错位的结果,是人生存意义、价值意义丧失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深谙此道,必须真真切切的注重价值性知识的设计,并且要根据学科设计准学科的价值意义。

我曾经听过的一节关于惯性的物理课,在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中,教师将之定位为珍爱生命。课程中讲到一辆高速行驶之中的大货车突然刹车停下来会怎样? 学会齐回答,货物会飞出去,教师顺着说,这就是惯性,所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突然急刹车,否则贯性就会导致你发生事故,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请大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

从这个课程事例中,似乎表面上教学目标好像没有错,知道贯性作用,所以遵守规律,但是这个设计它是一种引申性的,很牵强的价值观。作为物理课,它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用物理思维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所以这节课的价值目标应该是认识到世界上存在贯性、处处有贯性,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贯性解决问题,而不是热爱生命。

关于学科、课程价值意义的正确建构,吴教授在讲座中给与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判断标准:用一个问题来判断-----学不学这节课会有什么不同?例如上面这个课程,学不学这节课我们都必须而且应该珍惜生命,所以这个价值命题就是错误的。

另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讲《基于合作的有效策略》的 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这块的工作和认识上,已经走得很远,做得非常的完美,以致于刚听这个讲座时,心里有点慵懒不重视,然而当我深入听课之后,老师的讲课内容渐渐地吸引了我,使我不时拍手叫绝,相见恨晚;另一方面也为之前自己的傲慢与轻视而无地自容。听完这个讲座,使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为科学和深刻的认识,也给我的合作学习教学提供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具体技巧,完善了我对合作学习体系的认识,其中有几点作用尤为显著。

一、 从概念上明晰何为合作

“由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同一个学习目的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体现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是双方有目的的协作,合作中每个个体不仅要参与检测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必须参与和检测合作者的行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合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成目标,一直都忽视了个体的作用,其实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一种合作意识、团结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交际过程。它重在有目的、有组织、有协作的过程;重在参与各方知识、能力、意识的发展。因而小组合作首先必须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每个成员都认同小组,每个人都爱上所在的小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认为小组的价值观;其次培养个人责任感,要突出个体对集体那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荣辱关系小组命运,小组命运又反作用于个人荣辱,让这种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中;最后成功机会均等,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专长,让学生这些优秀的方面在小组内都得到张扬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均衡的发展机会。

二、 如何激励学生合作意识

从入职以来,我一直以小组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机

制,也即前几名的小组免作业或其它优先权,后几组加作业,去除活动优先权的行为模式,的确在激励合作上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小组间你追我赶、互不示弱,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恶性竞争,厌恶、排斥小组内拖后腿的同学,我一直都在为此而苦恼。老师的一句话“小组奖励不是基于竞争的奖励,而是基于标准的奖励”让我茅塞顿开,这种方式如果与我之前的竞争机制有效联合在一起,那正好解决我当前的困境。当然我也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因为小组间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那必将削弱小组间的斗志,每个小组只要达到目标即可,缺乏一种攀登山峰的斗志,久而久之必将成为驯鹿,失去了“野性”,这样的学生与当今竞争型的社会格格不入,首先缺少第一的意识,其次缺乏挫折教育,第三缺少不服输,屡败屡战的勇气。因此我认为要用拿来主义来方法,辩证的眼光去对待激励机制,既要有标准的赏罚,又要有适当的小组竞争。

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时,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进行提问、设境,通过“搬凳子”加“棍子”的不同方式,提示学生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取得成就,取得尊重,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到达发展区,这就是成功的合作。

几天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对我的影响却一直在延续着,在此,再一次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07508945号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lidao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