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关于课改的培训心得(翁夏丽)

作者:周怀兴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2015年的暑假期间,作为一位新教师,我有幸得到去青岛参加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大会的机会,我深感欣喜。对于这来之不易的为期5天的培训,我很重视并且认真对待。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去走走,总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外出学习,应该说首先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然后是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和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在这里将外出学习的一些收获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汇报: 此次学习,让我获益颇多并大开眼界的是由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刘丽萍老师所开设的一个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全课程在路上。所谓“全课程”改革,就是针对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提出来的概念。“全课程”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的(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刘老师认为过细的分科会给学生加大压力,过度的机械训练给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她认为采用“包班+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分科带来的碎片化学习,让教育、生命、生活成为一个整体。

在听完刘老师对全课程教育的介绍之后,我为之震。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原来中国里竟然存在这种课堂!两个教师(英语教师除外)合作教授一个班的几乎全部的课程。他们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整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教授。学生在课堂里享有充分的自由,并且与老师朝夕相处。“全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全方位且全面的,这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孩子并能为之制定学习计划。在这种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跟传统课堂一样中规中矩地坐在属于他的座位上,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最大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课程”,总括一句话:它不是单纯的课程加减,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而是通过课程的整体综合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生态,努力经营师生共度的幸福生活。

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所进行的课改,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给我们些启示。在我们现今的课堂可以借鉴它的长处,进行资源的整合。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若是能够在备课上多下些功夫,多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在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感知会更综合、更全面,也更有印象。

除了刘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教师的讲座同样令我受益匪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汤卫红老师所讲的主题为《“1+X”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讲座同样精彩。“1”指的是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1”是重要底线,是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得牢,为了“减负增效”则需要用整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校本化。而“X”是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置,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补充。在这种课程的教育下,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而且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当然,董蓓菲教授的《基于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也讲得很生动,她强调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更是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小组内的学生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我的英语课堂,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策略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每次句型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搭伴进行四人对话表演。在小组表演时,学生的胆子会比较大,因为在集体活动中,他们降低了对失败的恐惧,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在反思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他们的参与也不够主动。在这个问题上,董老师解答了我的疑惑,那就是让答案有问题的小组先来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则会根据这个回答进行讨论,接着提出他们的不同意见。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上便是我在这个暑期中所获得的部分收获,虽然参加学习的时间短暂,但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07508945号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lidao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