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唤起学生思考的愿望——朱丽清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这一次的惠州培训过程,加深了我对课堂的反省,让我意识到,一节优秀的课包含方方面面,不仅在课堂内容要上要把握重点突破,更在课堂设置要贴近学生,以引导者的角色,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格拉底说:“雅典是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是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只不断叮咬学生,让学生不停思考的牛蝇。在武凤霞老师看来,要想唤醒学生思考的愿望,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兴趣。那首先怎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唤起学生学习愿望的内容呢?就以《莫高窟》这篇课文为例,有的老师会以这篇课文的段落和结构来分析学习,而有的老师会把重点放在这篇课文语言的特点上,分析语言的对称性。抓住语言特点,从“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笔画。”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短语。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后面的这位老师重点更加明确,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武老师讲了一个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要想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不仅仅是看他们是否可以把词语读准,课文读熟,还有更加灵活的办法。比如,上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给出几个本篇课文的词语(或教师将课文内容进行总结,给出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检查了预习情况,又巩固了生字认读。将词语分组,用关联词将这几组词语相连,就可以很好地理清课文内容。
除了教学内容设计要能让孩子感兴趣,教师的提问能力也至关重要。改变提问的视角,让陌生的阅读视角唤起学生思考的愿望。老师要做到四件事引导学生发现:
1、利用各种策略,像是“你怎么知道的?”这种问题,时时把孩子的讨论拉回轨道,以文本为依归。
2、随时准备提出可能有助于讨论发展的“概论性”问题。
3、也要随时提出特别与讨论课文书籍相关的问题。特定问题不加入老师主观阅心得,但又能凸显该书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是学生尚未想到,而老师觉得有必要深入思考的。在提特定问题时,老师扮演的角色从一个推动谈话进行的讨论会主持人,转变成一个决定讨论方向的参与者。
4、视情况需要。老师常常把学生的意见加以整理并扼要说明,让大家有机会回顾之前讨论的种种,不至于让思绪无法连接,影响讨论的连贯性。老师要能确认讨论是活的,学生可以从中互相学习,而不仅仅是交换彼此主观意见而已。
经过这一次学习,我反省了一下我自己的课堂。我首先可以先在上课之前活跃一下课堂,不仅仅思考关于本篇课文的导入激趣。有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先夸一下孩子们,再让孩子们来夸夸老师。孩子们都非常积极,而且也说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词语,这位老师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活跃度,还扩充了孩子们的词汇量,教学无处不在。回来之后我也利用了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提问方法,需要更加灵活,要学会将问题关联,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中理清课文内容。每一次的外出学习,都学到了不同的方法和知识,再将所学的加以利用,我相信,只要努力,我的课堂一定会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