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习心得——李映丽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在惠州进行了两天的语文教学观摩,名师的课堂和讲座让我获益匪浅,就挑选其中让我感触较深的两点来谈谈。

一、读是最基本的事情。

在台湾教师吴敏而执教《巫婆玛姬》中,把读和写连结在一起,抓住“飞”,并以此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进行讲读和练习。这种整本书的主题阅读是很值得借鉴学习的,有助于教师研读单元主旨,并借不同文体的课文升华主题思想。

但是,让我更有反思的一句话,是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说的一句话:读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事情,当教师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该是全班举手,而不应该是个别。

的确,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倾听别人发言,大胆表达自己,流利朗读文本。每个人都是能够朗读的,只是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师占据了很多讲课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还不足够,导致一些学生即使会也趋于沉默。

以前流传的是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今,在我们的早读和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往往存在个别开口,大多数看着文本发呆,整个早读或课堂朗读的气氛没有办法调动。其实,对于朗读这一块,我们一直都重视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开口读、大声读。而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教学之中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都爱上朗读,珍惜每一次读书的机会,把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易的读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等到在课堂上邀请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不是三三两两地举手,而是全班都愿意展现自己。

二、教学设计要有亮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天籁》,以及他的讲座《语文的文化品格》。王老师的《天籁》做了很多的巡场示范,这次的一堂并不是最精彩的,但是却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他整篇课堂里,在古文的教学之中,没有传统的枯燥,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在每一个小细节中,把古文最经典的解读诠释出来,通过步步引导,最后升华主题的一首歌让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而在讲座中,王老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不然就显得乏味且缺乏自我的个性。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珍珠鸟》,这篇课文,他抓住文章中几个段落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朗读与追问,贯穿整篇课文的知识重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另外还有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院子》,该文的特点是通过画面的描绘,讲述一个院子的故事,王老师让学生通过给文章起个画名,并说明白自己的理由,在文中找到依据,以此新颖的方式,一方面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解决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在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就对阅读教学切入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目的就是抓住文中最关键的切入文本教学,而不局限在教案教参之中,要考虑到文本、课标、以及学生等因素,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能有自己的亮点,能够从不同的方法方式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形成一堂有个性的精品课。而这一点,正是需要我们年轻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探索。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