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看得远,遵循学生发展,以读为本——陆可爱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蒙蒙细雨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求知若渴,个个斗志昂扬地来到惠州取经,听了两天名师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又一次得到洗礼。两天听课中有几位名师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允许我浅谈:

犹如春风般渗入教学理念的国际儿童阅读研究领军人物吴敏而教授让我倍感平易近人,她轻松活泼的课堂让我觉得:当她的学生真好!快乐!

她执教的一堂二年级的绘本课《巫婆玛姬》,这是一堂指向写作的绘本阅读。主要教学流程是看飞、画飞、写飞。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速度、方向、变化来写好“飞”。课后,吴老师介绍,写飞,是她们的一个学习主题,至少要通过一个星期的教学才能完成。今天展示给我们看的仅仅是一周课时的其中一节,仅此而已。对比一下我们的语文课程,相关的目标还是可以提炼的。但是,我们的教材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每个单元都是以人文主题来编排,但在能力目标上脱节了。第一课所能体现的能力目标,在第二篇文本中找不到踪迹。这也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只是昙花一现,刚刚有了苗头,很快就熄灭了。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就应运而生:要在一两节课中把一、二个能力目标在学生身上达成,在会的基础上并进一步内化成能力,这可能吗?学生的学习要一个小慢火炖制的过程,最初的学习有不足,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静待花开,这应该是教育的规律,我们每位老师,包括专家都要遵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学了那么多,为什么学生能内化并形成能力是那么少,听吴老师这么一讲也就豁然开朗了。

关于吴敏而老师课堂上的那种师者的大气,更让人佩服之至。在全班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纸条一直圈形飞,最后变成屎。”这是最初写得。后来的修改稿是:“纸条飞得像极速一样,飞的方向一直转呀转,最后变成了屎。”这样的句子若我们看到了,不是批评就是不于理会。但是吴老师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专门把他的选了出来。鼓励她的想法奇特,表扬他第一次把屎下面的米写成了木,但后来知道错了,又把它改正了。然后在修改稿中有了明显的进步,写出了速度,写出了方向,这就是进步。让孩子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至于孩子是否是在捣乱还是他真的就是那样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师对学生想法的认可,对孩子进步的肯定,不得不让人叹服。也许会因为老师的认可与肯定,从此改变孩子的学习心态,乃至改变孩子的一生都是很有可能的。台湾老师宽阔的胸襟,发展的目光,是我们广大教师所最为缺少的。我们都在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他们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我们老师是不是真正把他们当成了主人?对于孩子在课堂上不同的想法,吴老师的做法是“不求统一的答案,接受学生的想法(不纠正),引导(不是提问)有目的的合作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他的(不是老师的)思考过程,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发现。”我想吴老师肯定是对大陆教育有研究的,因为她提出做法,特别是括号里的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大多数老师的做法。而且,我们对这些做法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大陆的老师与台湾的老师的差距在哪里?就在吴老师前面说的那段话里。

爱因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应试制度,迫使我们很多一线老师在不断地做着扼杀学生想象力的事。所谓的“想象合理”,无形间成了一把巨大的杀手锏,孩子的天赋,孩子的创造才能,在童年的摇篮中就被扼杀了,等他们长大以后,又怎么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接着让我难以平静的是名师——王崧舟大师执教的《天籁》,让我真正领略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语文课堂,感触特别深。

一、诵读经典六字真言“孩子们,跟我读”。

《天籁》一篇古文,出自庄子的《齐物论》,看到资料袋里呈现的课文,我们几个同行的老师都不禁皱起了眉头,生僻字、难读字、异读字,再加上满篇的“之乎者也”,这样的课文学生可怎么学?

“孩子们,课文纸都有了吗?看看课文,会读吗?”这是王老师亲切朴实的开场语,学生的声音自然是小的可怜。“好,孩子们,跟我读,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就这样,老师一句,学生一句,老老实实地读,规规矩矩地读,踏踏实实地读。恍然间,台上的学生仿佛置身于古时私塾,先生执书卷与戒尺,学生亦摇头与晃脑,更不可思议的是,台下听课的我们也跟着在书上做批注,也跟着王老师轻轻念,整个会场形成一种玄妙的力量,书声琅琅又宁静悠长。跟读刚罢,轮读又来。师生轮读,一张一翕;同桌轮读,字字饱满。四遍下来,王老师只读课题,教孩子们读全文,满篇之乎者也,全盘顺顺利利。我用心听了一下,从学生第一遍站起来读开始至整节课结束,没有一个孩子读错一个字音,没有一个孩子读的不通顺,直至最后已熟读成诵。

王老师在告诉我们,课文,孩子不会,孩子不懂,怎么办?-----读。就这么简单。

二、在“读”前面加一个字——“悟”。

读罢,王老师四两拨千斤:“没错,这就是天籁,到底在写什么呢?”一道连线题,梳理出主要内容,理顺写作顺序:先写地籁、再写天籁、后写人籁。接下来,由“地籁”入手,风至则“地籁”发声,“众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王老师引领孩子们再次汪洋肆意地读,纵横捭阖地读,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句特别之处,洞察了庄子善比喻巧排比。于是,孩子们憋着一口气,迅疾读来,在课堂上营造出密不透风之气势。而“地籁”之声则像“激者、xiāo者、叱者、吸者、叫者、háo者、宎者、咬者”,又是一串排比,此时的孩子们已如那大地上数不清的孔窍随风怒吼起来,与庄子的文字一道临风起舞。

整篇古文教学中,王老师没有任何逐字逐句的解释,只用三道看似简单的连线题,还有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高举的小手,就告诉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这样难的《庄子》,这样难的《天籁》,孩子们都懂了!王老师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孩子们搭建一个他们需要的台阶,创设他们需要的情境,孩子们投入了文本的世界,“悟”自然而来!

三、“自然之道”,引领经典。

课的最后,王老师给了孩子一道命题:你认为,天地之间,庄子最推荐的是哪一种声音?并强调要听不同的答案。有的孩子说是天籁,课题如此。有的孩子说是地籁,详细如此。甚至有的学生说是人籁,因为人才是万物的主宰。此时,王老师没有任何点评,点击课件,伴随着“雪花飘落、蚂蚁爬行、海棠花开、春笋破土、露珠滚动、细沙滑落”这些“天籁之声”消失殆尽的时候,问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全场会意大笑。

在贯穿课堂的的“反复读,读反复”中,孩子们早已与庄子合二为一,此时的王老师是在用庄子的思想去实践他的教书之道——“顺其自然”,必有天成!

王老师是这样结束这节课的:孩子们,一本书读完,有的需要几天,有的需要几个月,有的需要几年,还有的,甚至需要一辈子!《庄子》就是这样一本书。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它!

听到这里,会场静寂无声,与其说我们能在这听到王老师的课是幸运的,那么最幸运的,无疑是台上的二十多个孩子。想起王老师曾说过话,“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给学生播下兴趣的种子。”这节课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我们都相信,《庄子》这棵种子,已在这群孩子们的内心扎根,诵读经典的意识,已为他们走进传统文化这座宝库敞开了最宽敞的大门!

王老师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经典来比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播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教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好课堂”!

王老师还说到……

我想,求知若渴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会场中的我们每一位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位名师之风范,让我进一步明确自己日后该怎么做,改进自己的不足,向名师靠拢。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打开语文之门,从此喜欢语文,爱学语文。

版权所属©: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  粤ICP备17157929号-1  安全举报电话:0755-89236205  安全举报邮箱:phsyxx@longg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