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与评价》学习心得——邬科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6-06-21 点击数:
3月28日-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龙岗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修班,到上海普陀区,宝山区和黄浦区的几个学校参观学习,几位授课教师的讲课和专家们就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重视学生的数学思考的讲座都让我受益非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听一节《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课和特级教师余亚萍老师关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案例分析》的讲座。
《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是上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的内容。授课教师是一位刚毕业一年多的年轻老师。同样作为教学经验尚浅的小学数学老师,我很能理解这位老师在上课时的紧张及处理课上学生问题时的青涩。在这我们不讨论老师对课堂,对学生的驾驭是否游刃有余,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如何能将一节看似简单的课设计得更精彩。
正式上课前,我看到了今天听课的课题——《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我习惯性地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下自己是怎么上这节课的:给出几组数,通过比较数位的多少得出数位多的数比较大;数位相同时比较最高位,最高位相同时比较第二高位,依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这种这么简单的课型,我在佩服这位老师的胆识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会是一份什么样的设计?
导入环节,老师以一个找数宝宝的游戏带着大家一起复习了数线上数排列的特点。先是在数线上找到4和17,然后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根据数线,学生能轻易得出17>4的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在数线上找到40,并比较40和17的大小,让学生感知在数线上,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这为后续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作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环节,老师以数字卡片反扣的形式让学生去比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大小。比起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比较,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位不同时怎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然,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这同时也是为后续利用卡片进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进一步铺垫。
当老师展示出两个两位数的数字卡片时,老师提出问题:这时同学们能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学生解释:不行,因为不知道数是多少。老师继续设疑:如果只翻开两个数中的其中一个数字就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你会选择翻开哪个数位上的卡片?学生思考,并迅速得出要翻开十位上的数字卡片。老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虽然学生的语言不是表达得很完善,但基本上明白了比较时要先比较高位的数字。接着老师以师生PK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的十位上的数字是3(翻开卡片),你们希望你们的十位是什么数字?学生各抒己见:1,他希望老师能赢;4,5,他们希望自己能赢;3,他想再翻翻看个位上的数字是什么。此时老师顺势翻开了十位上的数字,果然是3,继而引发了学生思考,并得出了如果十位数字相同,就要继续比较个位上的数字。课听到这里,我不禁给这位老师的教育智慧送出了大拇指。数字卡片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位的多少对数的大小的影响,卡片的反扣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加了神秘感,又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老师作相应的板书,有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练习环节,老师通过学生PK,练习,拓展训练等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比较两个数大小方法的理解。既有基础的比较练习,又有提高的拓展延伸,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由浅入深,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本是一节数学长河中再普通不过的课型,教材也只是简单的几个数,几幅图,几句话,如何能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然后再设计出一课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并发现结论,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脑海里似乎还在回忆着刚才的这节课的精彩,宝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余亚萍老师关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案例分析》的讲座便又接踵而至。虽然是舟车劳顿,马不停蹄,但我并没有感到疲倦,反倒是感叹自己的大脑如果能如电脑硬盘般直接资料导入更好,这样就肯定不会错过任何精彩的瞬间。余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深入浅出,立论新颖,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恶意驳贬。在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关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起始课时,她如是分析。人教版以两个班分种52棵树,求每个班平均种多少棵为情境例子,演示时又以小棒成捆地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余老师认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永远是以一棵一棵的形式存在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易产生十棵树一捆的联想。虽然教材以小棒代替小树帮助孩子理解,但从小树到小棒的转化学生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刚刚说的是小树,这会儿又变成了小棒?教材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学习障碍。上教版则以分铅笔为例。71支铅笔,十支一捆,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多少支。虽然十支一捆的铅笔有助于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尤其是位值的理解,但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起始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算法和理解算理,而71不能完整地刚好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余数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算法的掌握,分散学生的学习重心。另外,剩余一个十拆分成十个人对于孩子来说是简单的,但剩余三个十让孩子去拆分成三十个一,这无形中又是给孩子增加了学习障碍。苏教版则很好地避开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分羽毛球的例子,52个羽毛球,10个一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个羽毛球。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为数学学习所用,帮助孩子们学习,这就是最好的情境。
听罢,我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教师,怎样读懂教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大胆地作出改变,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几天的学习,容量很大,每天听课,听讲座,到学校观摩,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我感觉每天都收获丰富。真的很感谢进修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更感谢学校能将这宝贵的学习机会给我。我想,闭门造车只会禁锢了自己,束缚自己的专业成长;走出去,引进来才是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更好的途径。